9月24日,以“完善碳定价机制,激发绿色低碳发展新动能”为主题的2025年中国碳市场大会在沪召开,各方共同探讨碳市场建设与国际合作路径。
新增重点排放单位超过1300家,增加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约30亿吨,覆盖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占全国总量的比例提高至60%以上……随着来自钢铁、水泥、铝冶炼三个行业“新鲜血液”的加入,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(下称“全国碳市场”)正开启全面发力的关键一跃。
9月24日,生态环境部副部长李高在2025中国碳市场大会上发布《全国碳市场发展报告(2025)》。报告认为,2024年以来,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重点排放单位有序开展市场交易,交易规模创历史新高,交易价格反映供需关系,交易主体参与意愿增强,交易产品和方式逐步丰富,市场活力进一步提升。
9月24日,在2025年中国碳市场大会上,《全国碳市场发展报告(2025)》(以下简称《报告》)正式发布。《报告》全面反映了全国碳市场2024年以来的建设运行情况,由生态环境部组织编制。
上海市生态环境局方面22日透露,自2013年上海碳排放权交易市场(简称:上海碳市场)开市以来,上海碳市场现货(含拍卖)累计成交2.65亿吨,累计成交金额55.44亿元,是全国唯一连续十二年实现100%履约的试点地区。
山鹰国际(600567.SH)公布,截至本公告披露日,公司通过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系统以大宗协议转让、挂牌交易的方式累计出售碳排放配额77.52万吨,成交均价100.69元/吨,交易总金额7805.18万元(含税)。本次出售碳排放配额事项不涉及关联交易,亦不构成《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》规定的重大资产重组。
9月19日,国新办举行“高质量完成‘十四五’规划”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,介绍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情况。会上,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表示,“十四五”时期,绿色低碳发展迈出新步伐。我国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并稳定运行。
“碳市场活力主要体现在碳配额和金融产品的交易量、交易频率以及换手率等指标上,反映了碳市场整体的交易活跃度和流动性。”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所长严刚表示,“这对合理发现碳价、保障碳价的有效性及权威性至关重要。”
近日,中共中央办公厅、国务院办公厅《关于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意见》(以下简称《意见》)公布,明确全国碳市场中长期发展的时间表、路线图。在业内看来,这意味着碳市场进入2.0时代,将推动全国碳市场更有活力、更具国际影响力。
北京将开展《巴黎协定》第六条及国际行业减排机制研究,支持建设跨境交易平台。这是北京市生态环境局气候处三级调研员李春梅在近日举办的“2025年北京国际大都市清洁空气与气候行动论坛”上介绍的内容。